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和衔接
2025年11月11日,好色TV
历史系在文渊楼504室举办了一场“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和衔接”主题讲座。为帮助历史系师范生明确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梯度逻辑、提升教育实践能力,历史系邀请到了广东番禺中学的李漱萍老师主讲,历史系吕慧敏副教授担任讲座主持,王元林教授出席指导,历史系23级全体学生参与本次讲座。
吕慧敏副教授(左)王元林教授(中)李漱萍老师(右)
讲座中,李老师以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、教科书、教学实践的差异为核心框架,结合具体案例展开解读。
在课程标准与结构层面,初中历史侧重“思想性、基础性”,以时序框架呈现史事,定位“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”;高中则突出“史学特性与核心素养”,采用“大单元小专题”结构,强调历史思维的纵深发展。在教学内容与目标层面,李老师以“春秋战国时期”“西方人文主义发展”等主题为例,对比初高中差异:初中侧重细节描述与感性认知,高中侧重逻辑关联与规律总结;并以“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”为案例,展示了“教学评一致性”的设计思路——初中依托直观材料完成基础认知,高中通过多维度分析培养学术思维。在核心素养层面,李老师指出:初中以“初步学会”为目标渗透素养,高中则通过史料研读、问题思辨,将唯物史观、时空观念等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;同时提醒同学们,在教学中要坚守正确思想导向。

讲座现场
讲座后半段,现场同学结合师范生技能提升、教学实践等问题踊跃提问,李漱萍老师逐一细致回应。李老师建议,在阅读教材时,要聚焦核心问题,利用教材所有信息点,结合教参理解编写意图,突出主线;应将复杂概念简化为通俗案例(如“生产力=工具进步→物资增多→阶级出现”),避免生硬灌输;在应聘和比赛过程中,要多参与课堂实践,并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。同学们专注记录、频频点头,现场交流氛围热烈。
同学提问
讲座尾声,吕慧敏副教授总结指出,李漱萍老师的分享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,既清晰梳理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差异与衔接逻辑,又为学生的专业成长与职场准备提供了具体路径。她鼓励全体学生将讲座所学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在后续学习中夯实学科功底、锤炼教学技能,为未来投身教育事业筑牢基础。
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,既帮助历史系学生厘清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差异,也提供了可落地的教学方法,标志着历史系教育见习实践的精准化推进,也为学生们后续的教学能力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。
撰稿人:蔡子琪
摄影:黄子韬